查看: 5030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分享]李永诠设计录

[复制链接]

26

主题

52

帖子

8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8824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09-1-12 19:11:3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 

《李永诠设计录》

 

〖华人设计师今日概况〗 

近年因为与中国内地的设计师多了机会接触与交流,开始明白与了解他们在设计上的变化与特性,除此之外,近年亦较多参与日本客户的工作,故此对那方面的设计特性也加深了认识。  


日本随着战后经济的起飞,对设计之需求相应增加,其进步与变化可以说是一日千里。战前充满欧洲浪漫色彩之趋向,逐渐受到美国文化的洗礼,同时政治、经济亦对本土设计带来影响。日本对各类文化之包容性很大,任何形式主义都可以在日本文化主流中泛生和演译出来。虽然日本对众国文化欣然接受,但决非无理性地“照单全受”。事实上他们对各类文化均加以逻辑分析和作系统整理,以严肃的态度学习:由“模仿”开始,成熟於“重生”、再以“修炼”达致另一种全新之表达形式。我们从六十年代日本设计着眼于“实用性”蜕变到今日侧重“艺术性”就能略知一二。   


反观中国大陆设计历史较短,真正诞生期应始于80年代中的开放改革时期。开放政策启动国内经济巨轮,在短短十多年间,带来剧烈的变化。国内飞跃的经济发展,全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,设计也因而受惠及得以重视。然而每一种文化推动都取决于不同之环境,经济,政治取向和人为因素。在这十多年的诞生期中,国内设计由原来之民族性,变革为模仿性,而过度到现今之“实用性”。当中也有部分设计师开始走向“艺术性”。尽管如此,其主流仍以实用性为重。但不难想象,假以时日,配合经济急速增长,国内的设计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。咱们只须拭目以待。  


在欧美日文明发达国家中,设计已被接受提升至“另类艺术”之层面,不再以单纯为满足商业要求为主要责任,或沦为“商品”之打手。其独特之创作形式及深度已自成一体。设计师之地位也由工匠升格为专业身份。创作本身由“概念”(idea)之层面,转向“表现手法”之原创追求。风格已成为一种必须之手段!但风格的营造及树立均需时间及附诸实践才可以达到“真”“善”“美”。要臻至“真善美”的境界,“经济发达”并不一定是入门的金钥匙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以“发达”或“经济”作为一种灵丹妙药;它们不过是一种催化剂,加速成熟之条件。但这种条件又并非人人合用,君不见在穷乡僻壤也能培养出不少素质极高的设计师!而香港设计界正正存在这方面的危机。  


香港之设计历史固然较中国大陆为早及长远,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出现不少素质甚高之设计师。设计由本来六十年代之美国化平面造型,漫漫渗入七八十年代之日和风(Paul Rand→横尾忠则),到今日之字体主流(Brody,Carson为首),当中的变化随着不同时代的大气候成形。但真正香港主流文化至今尚未出现。靳埭强及陈幼坚两大前辈已建立一种中国香港一体化之设计风格,两者对香港及国内(甚至台湾)的影响很大。香港在八十年代经济高峰期有大量不同风格之设计师冒起,百花齐放。可惜进入九十年代,政治和经济开始出现变奏,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急剧改变,人人各自为政,设计本应提升至“艺术性”层面也因此受到阻延。  


近年新一辈之设计师在“技术实用值”上的表现大大提升,但对创作及艺术之追求则大大减退。虽然很多同业首推“电脑”为此现象的罪魁祸首,但若加以深究,这只是其中一个成因。实际原因先按下不表,容后再谈。不过近年出现不少小型设计个体户。着重自家风格及形式,经济效益可能较少,但其坚持及认真态度可说是本地设计界的另一特色。确实可喜可贺。  


台湾是较为有趣的例子。番薯文化形成这个小岛的独特文化。台湾强劲的经济使其独立产生一个自给自足之设计空间,其质素是可以肯定的,因为市场是一个强大后盾。当中中华,东洋及花旗文化共治一炉。而近年的寻根热更使小岛文化日趋成熟,从九十年代台湾设计界之活跃性就可见一斑,不过近年这种热潮出现整顿期的减退现象,希望这种状态不要维持太久,我也期待他们的新台湾文化出现。  





游客,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-1-12 23:41:53编辑过]
I’m 西关小姐 and who is 东山少爷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